万家购物风云录:从兴起、到陨落的消费返利模式探秘史
软件源码开发+系统平台开发,微三云贺贺龙
我前几天发了一篇关于绿色积分合规化的文章
当时就有小伙伴留言跟我说,其实云联惠的商业模式是抄袭了当年轰动全国的“万家购物”消费全返模式。
通过公开信息查询到云联惠成立为2014年
万家购物成立于2010年,从时间线来说确实是万家购物更早,但是云联惠的创始人是否抄袭还是借鉴了万家购物的模式,这个就不好评估了。
“万家购物”模式:承诺,如果顾客购买500元商品,他们就每天返还一元钱给顾客,直至返还500天,钱直接打到顾客银行账户里。如果购买10000元商品,就会每天打入20元现金。
不过,“万家购物”要求对每笔超过500元的消费,商家需要交给万家购物16%的回扣。”据了解,“万家购物”的整个模式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商家加入“万家购物”公司;
第二步,消费者在商家购物超过500元时,该商家给予“万家购物”16%的回扣;
第三步,“万家购物”分500天全额返还给消费者现金,并扣除20%的税收。
然而,再看云联惠的经营模式,商家加入云联惠每单交易要给16%成交额给云联惠,云联惠从商家上交的16%中给消费者返现,比例约为每天万分之五,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全部返还时间为五年。
这种与万家购物如出一辙的模式确实非常相似。
不管怎么样,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万家购物平台。
当年这个万家购物短短两年从年营业额165万
到日营业额3亿
2010年5月,金华市区金帆街旁一间不到20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应建成与杨江峰、邵康、胡伟4人组建了一家公司,与公司一起出现的还有一家叫做“万家购物”的购物网站。
在建立亿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之前,应建成曾做过七八年直销。
成立之初,亿家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00万元,第一年也只是营业额165万元的第三方导购网。
2011年,公司年营业额目标飙升到100亿元。
到2012年5月底,“万家购物”实体联盟店遍布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300多个县市,9万多家加盟商,近200万名会员,其中拥有分红权的会员75万多人。
2012年一季度,“万家购物”的营业额更是扶摇直上。
根据应建成以及其辩护人在法庭上的说法,当时“万家购物”每天的营业额达到了3亿元,在全国范围内,这个数字超过了京东商城,仅在淘宝网之后。
一个曾经深受消费者喜欢,国家授予消费机制创新标准化试点单位的「万家购物」,一夜之间突然坍塌,全国无数个从事「万家购物」的代理商,这件事情令万人瞩目....
下面我为大家揭开这个万家购物神秘的面纱
一,万家购物
这位一时被民间炒得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万家购物」模式的创始人。
就在2010年5月的一个夜晚,应建成与朋友杨江峰、邵康、胡伟四人商量了很久商业模式
当时确认后短短几天就组建了金华亿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然后当时找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开发了「万家购物」软件系统,此时玩家购物也应运而生。
当时应建成跟股东以及市场团队宣传说到:「万家购物的模式,我借鉴了很多种营销模式,汲取其精髓,将客户的利益Zui大化。」
对于互联网,应建成曾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发明的Zui有用的工具,给我们带来便利、低廉、速度,我希望能通过互联网干一番事业。」
带着这样的想法,应建成找到认识多年的邵康和杨江峰,希望和他们一起创业。邵康当即答应合伙,杨江峰随后也入股参与。
七个月后,公司陆续新增了叶飞林、奚爱民、肖中、王萍、乐慧玲、方国仙、朱小霞、余翠珍共八个股东。
金华亿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Zui早成立时注册资本只有50万元,2011年6月,注册资本增至500万元,同时股东由原来的四名增至12名,Zui初四名股东每人持股25%,随着其他股东进入股权被稀释,但应建成个人持股则增持至30%,位列Zui大股东。
同年7月,公司名称变更为浙江亿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七个月后,公司陆续新增了叶飞林、奚爱民、肖中、王萍、乐慧玲、方国仙、朱小霞、余翠珍共八个股东。金华亿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Zui早成立时注册资本只有50万元
2011年6月,注册资本增至500万元,同时股东由原来的四名增至12名,Zui初四名股东每人持股25%,随着其他股东进入股权被稀释,但应建成个人持股则增持至30%,位列Zui大股东。
同年7月,公司名称变更为浙江亿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成立之初,「万家购物」只是一家年营业额为165万元的第三方导购网,网站业务只限于金华地区。
随后,公司通过「你消费、我返钱、零成本购物」这样诱惑性极强的返利模式,吸引众多人员和加盟商成为「万家购物」会员。
按照「万家购物」的返利模式,加盟商每销售500元金额的产品,需上缴16%的佣金给「万家购物」,这16%就是「万家购物」的返利来源。
譬如,加盟商销售价值1000元的商品,就必须拿出160元上缴给「万家购物」。
对消费者而言,「万家购物」以每500元划为1个分红权,就是说消费者购买价值500元的商品,就可以得到1个分红权,1000元就是2个分红权。
以此类推,每个分红权每天Zui多可返利1元。如果你消费了500元,一天可能收到1元钱,账户累计100元后可以取现。
从理论上分析,500天后,消费者便可能收回全部消费款,Zui终成为「零成本消费」。
由此,「万家购物」的会员数量迅速剧增。
短短一年,在2011年度万家购物公司交易额就超60亿,纳税8000多万,当年成为金华乃至全国Zui具成长性的公司之一
一段时间以来,万家购物的商家席卷大江南北,在全国多个地方纷纷出现。
浙江亿家电子商务公司宣扬的百业联盟「购物满500返500」、
「满1000返1000」
「消费=免费=存钱」
「多买多返,红利不断! 」
「把花出去的钱再收回来! 」
「你消费、我返钱、零成本购物」等极其诱人的广告语随处可见。
2012年1月29日,公司董事长应建成在致全国会员、代理商、加盟商的公开信中得意地介绍:
万家购物已经在上海、杭州、宁波、长春、赣州、西安、北京等地设立了分公司,「万家」现有会员超过100万,联盟商5万多家。
二,万家购物危机来临
实际上,自2011年打着「满500返500」等旗号,开展「消费=存钱=免费」等煽动性广告宣传后
「万家购物」返利网站和「百业联盟」加盟店网络就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受人追捧,一方面又饱受争议。「没有争议就是不正常。」
应建成在「免费经济的领导人」大型励志访谈电视节目上公开回应。
应建成还和淘宝网模式进行了对比:马云把商品销售引入了电子商务,可以让消费者买到更加廉价的产品。
我们这种模式与它的区别在于,我们可以让消费者的利益更大化,淘宝网只是买到便宜的东西,而我们给消费者的可能是一个免费的机会。
让他有机会把花掉的钱拿回去。应建成说得振振有词。
然而,随着公司的发展,外界的质疑声越来越多,亿家的股东们并不是没有怀疑。
应建成在当时说,自己创业过程中咨询过相关专家:
曾被告知不要使用「六代计酬」模式(按入会时间、资格和条件,分为普通会员、VIP会员、代理、代理商、区域代理商、公司管理层等级,形成上下层级关系并实行计酬)
当时他并没有就此停手。
而且还在2012年2月15日恢复「—元返利」超高回报政策(危机来临),加盟商和会员数量急剧扩张。
「—元返利」计划推出后,众多会员只缴纳16%的「佣金」,不再进行线下商品交易,即虚假消费。
为了提高效率,大家干脆就舍弃了购物的环节,不再从事线下商品交易。所谓虚假消费,就是加盟商或者消费者虚拟一笔订单,这样只需缴纳16%的「佣金」,就能获得的返现。
例如虚拟一笔1000元的订单,只需补给「万家购物」160元的费用,未来就可以获得1000元的返现。
于是,「消费返利」变成了「投资返利」,而网站也从「返利促销」逐渐成为「返利投机」的金融游戏,卷入这个黑洞的金额急速膨胀。
短短两年间,「万家购物」就在全国2300多个县(市)设立了代理店,实体联盟店遍地开花,有10万多家加盟商、拥有分红权的会员达75万多人。
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唐建青在2012年年初进入亿家,他曾提醒过应建成:「公司的初始投资金额不高,也没有积累。
这样不正常的『爆炸式』发展不可能持续经营,迟早会破产!」
据内部股东当时的吐露,亿家内部不少股东都曾对「一元返利」计划表示反对。
公司股东之一、分管公司产品部和上海分公司工作的副总经理叶飞林曾强烈建议应建成停止「—元返利」活动。
「这样下去公司会崩盘,甚至会涉嫌传销犯罪。」
叶飞林说,「跟他吵了好几架,吵得很凶
但是反对没用,公司里应建成说了算。
2011年年底,亿家年终分红,股东肖中曾要求看公司财务报表,却一直没有拿到。
几乎没人说得清楚公司里有多少钱,包括公司的财务负责人。
事实上,应建成还在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的时候,修改了财务系统的数据。
负责「万家购物J网站系统维护和优化的技术总监许峰坦承,公司的财务数据,代理商、区域代理商等的确认时间都在应建成的指示下做过修改。
起初,他每天给一个准确的数字让我修改,后来就让我按一定的比例直接往上加。
许峰说,而且,关于六代计酬的相关信息也要求在网站系统内部中隐去。对此,应建成庭审时也承认:确实修改过公司的营业额。
通过修改数据将营业额提高,意味着没有按实际经营所得返利给客户,而是将返利虚假提高,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加入网站会员。
此时的应建成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已一发而不可收,在「万家购物」的邪路上越走越远。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消费返利」的初级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异如果按照Zui初的打法或者不会触碰到法律的风险
现在绿色积分模式已经被国家法律监管合法化,企业用户更好合理的使用正规化的绿色积分模式来推广平台。
而不是利用暴利有风险的模式
我司已经开发了正波比的绿色积分模式,有兴趣caigou软件的客户朋友可以私聊小编领取资料。
注明:以上所有数据均来自互联网公开信息获取,小编不对本文内容任何真实性承诺保证,如有不实联系小编处理。
小编所有分析的项目,只是分析商业经济模式,小编没有参与任何分析过的项目运营,也不投资参与任何项目,不做任何项目私下评估,(以上分析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