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盘手李彪【缠论真有很大的坑吗?股市涨跌的密码岂是那么容易掌握的】

闲来无聊,今天说说缠论的坑到底有多大?围绕缠论所引起的争论从未中断过,争论的焦点大概围绕几个问题。缠论到底有没有用?缠论实战性有多强?还有一种阴谋论的说法,说缠论就是缠师写来收割散户的?

先说下最后一个问题,学缠的人都知道,缠师在写完第108课后,于2008年10月5日更新完最后一篇博文之后,就没有再更新博文,这也导致了整个缠论体系的残缺。网络上很多人猜测,缠师就是亿安科技的操盘手李彪,其实缠师是李彪先生的概率几乎是100%。而查过资料的人都知道,李彪先生是在2008年10月因鼻咽癌离世的,时间上和缠师断更的时间是吻合的。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在2007年查出了鼻咽癌,又控制着大量资金和资源的人,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坚持撰写缠论,难道只是为了收割散户?难道就为了写一个让大多数人看着头痛的理论来收割?这样收割的人群不就很少了?按缠师的说法他之所以写缠论是觉得缘分到了。而对于一个已经离世的人,说他有多大的阴谋,能说出这种话的人难道不值得怀疑其真实目的性?上学的时候都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班上有考满分也有考几分的,考几分的难道是老师教得不好或者说书本的理论出现了问题?

再来说说缠论到底有没有用,其实这个问题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是否有用要看使用者对缠论的理解程度,以及其在什么标的上使用。如果只是一个刚开始学习缠论的人,那对于缠论的理解和使用可以说肯定是有问题的,大概率用下来会觉得缠论漏洞百出,没有实用价值,其根本原因就是对走势类型、中枢以及背驰的判断不准确所带来的。打个比方,如果能较为熟练地掌握缠论里面笔、线段、中枢以及判断背驰知识,用来判断大盘指数当下的涨跌以及走势结构是很有用的,因为大盘指数是个股的加权平均值,其合力是相对均衡的。我从2019年初开始用缠论对每天的大盘指数进行复盘,对于每天大盘指数的涨跌判断的错误率是很低的,除了一些小转大的情况无法靠前时间判断,还有一些个人因素的影响。只要大盘走势符合区间套背驰,就没有一次是不符合背驰后的理论结果的。然而对于个股而言,由于个股之间的合力不均衡,某一方分力太过强大的原因,走势上往往会被这些强大的分力所引导控制。而这个时候说缠论有用呢,走势往往不会给你在某些级别上出现标准的背驰结构的买卖点,这个背驰不单单是趋势背驰,也包括盘整背驰。那说缠论没用呢,不管再大的分力,其也不能逃脱走势结构的束缚,在大级别上也会呈现出走势应有的结构特征,因为不管多大的分力,其能改变的走势基础是有限的,改变一个周线甚至是月线结构的所需要的资金以及筹码和改变日线走势结构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因此在特别大的级别上呈现出的背驰以及盘整背驰,都是可以操作的,较早的问题就是这种大级别的结构就算出现了标准的买卖点时,能不能当下就判断出来成为了关键,毕竟周K线一个星期才一根,月K线一个月才一根。那重点来了,又回到第三个缠论的实战性到底如何的问题上,对于这种个股上大级别走势出现买点如何来判断呢?

首先,对于实战而言,不管什么级别的买卖点,其在最简单走势组合上都需要有一个分型结构,分型结构这点说明一下,这个不是缠师独创的,其最先出现在混沌理论中,称为上分型和下分型,是缠师借鉴过来完善其缠论走势结构基础的。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分型结构呢?因为分型是转折的基础,连分型都没有是谈不上转折的。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分型结构,如果把构成分型的三个K线合并成一个K线,都会呈现出T字或者到T字还有十字星的状态。

其次,以买入为例,在大级别走势上,如周线的底分型出现以后,买入点并不是分型的最低点,也不是分型刚刚出现时去买入而是分型出现以后,再次回调不跌破分型区间上边沿的位置才是分型上的买入点,因为缠师在第108课说过,“站在分型的角度,底部就是构成底分型的那个区间,而跌破分型最低点意味着底部构成失败,反之,有效站住分型区间上边沿,就意味着底部构造成功并至少展开一笔一上行情。”“有了这个定义,就一定要搞明白,不是在底部的区间上买,而是相反,应该和中枢震荡的操作一样,在区间下探失败时买,这才是最好的买点”。这只是最简单的分型所构成的买入机会,其实不管什么级别的分型结构,在分型成立之后的再次下探失败所出现的买入点,在小级别上面看,都和某级别的第二类或者第三类买点有关,详细的东西以后来说。

再次,大级别分型的出现往往都是某级别的趋势背驰或者盘整背驰后导致的,就这使得要判断分型结构是否具有买入价值,首先就要判断出背驰的级别以及靠前次反弹的级别和力度,因为有一些分型是不值得介入的,比如底分型的靠前个K线是个长阴线,第二个和第三K线都是小阳线,这种分型的意义就不大,就算回调不跌破分型的上沿大概率也只是一个力度不大的反弹。而如何判断分型的力度不单单是看组成分型的K线大小,还要看小级别上的走势结构,比如一分钟的背驰可以构筑日线的底分型,同样30分钟的背驰也会形成日线的底分型。但两者的力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样都是背驰,同样都是日线分型结构,30分钟的背驰肯定比一分钟的背驰更具备操作价值。而由于个股合力的不均衡,30分钟上出现背驰,5分钟级别或者1分钟级别上面是不一定会出现背驰的。这就使得背驰的判断会出现一定误差的情况,也就是缠师不建议在靠前类买点买入的原因。但其实单单分型的角度来来看,其实缠论是具备实战性的,关键还是能不能严格地执行操作和止损,虽然缠论里面是没有止损一说的,但是底部有构筑失败的时候,人也有判断出现错误的时候,一旦出现这样的错误止损就是必须的。

那如何才能提高背驰判断的准确性呢?其实这个才是缠论最大的坑,因为背驰的判断是否准确才是是否买卖的关键。例如一个30分钟的底背驰,刚刚开始走背驰段时,其力度可能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而30分钟的 MACD也是刚刚才开始出现绿柱,这个时候如果一分钟上出现了一个背驰,很可能会被误认为是30分钟的背驰。而所谓的背了又背就是因为背驰判断上出现了根本性的错误导致的,这个也是对背驰概念的不清晰以及走势的延伸扩张、扩展等原因产生的结果。

对于背驰的判断我习惯性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度量法,一种就是用MACD指标。缠师对于背驰的判断用的是均线的面积和均线的趋势平均力度以及二倍MACD指标,这个因个人习惯而定。用MACD判断背驰,缠师详细说明过,大概就是MACD在0轴下方出现靠前波或者第二波绿柱之后,黄白线逐渐回拉0轴走势再次下跌,而再次下跌所产生的新的绿柱面积和前一波绿柱面积比较明显小于前一波,同时绿柱子的长度也明显小于小于前一波绿柱子的长度,黄白线再次向下的低点极限位置高于前一波黄白线的低点位置,则判断为底背驰或盘整底背驰。但是MACD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形态,例如扩展三角形MACD形态,收敛三角形形态或山形MACD形态,这些形态如果运用不好,也会出现背驰判断不准确的情况。

上证30分钟图,山形MACD反转

创业板60分钟MACD收敛三角形形态

中小100指数,MACD扩展三角形反转形态

总的来说,缠论有坑但是坑在于人而非理论,如果觉得理论不行可以不使用不学习,毕竟理论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是如果学习了理论并使用了又不能按理论给出的买卖点来操作,那就是人的问题了,而不是理论的问题。就拿非标准背驰来说,如果是买入的情况,在没有标准趋势背驰出现时,可不可以不操作呢?如果是卖出的情况,在出现离开中枢的走势,但又不能体现出比较大的向上力度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先卖出一部分来观察呢?因为其结果很可能是中枢震荡或者盘整背驰。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贪念造成的,面对资本市场的诱惑,没有一个人能完全逃离贪婪的影响。没有一个超然的心态,又如何能战胜这个尔虞我诈的市场呢?懂得了这些才能知道市场涨跌的密码。

商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