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圃论坛【广府龙舟文化交流论坛召开,探索龙舟“非遗”传承之路】

近日,广府龙舟文化交流座谈会在百年古村天河车陂召开,论坛以促进广府地区舟文化交流为目的,向广府地区龙舟名家、龙舟非遗传承人、高校学者团队发出邀请,共同探讨广府龙舟文化未来发展。座谈会上,各位专家大咖围绕着龙舟文化传承的问题上各抒己见、为龙舟文化活化与发展出谋献策。

当前,培养传承人成为非遗文化发展的首要瓶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是一种生活和实践,不能离开传承人而独立存在,但现实中,许多项目却因缺少传承人而举步维艰。非遗文化的路很长久、传承需要甘于寂寞。很多年轻人对于重拾非遗工作还是兴趣不足,觉得干这个工作缺乏挑战性;有的年轻人认为挣不到钱,对于是否学这门技术存疑。对此,座谈会上各嘉宾对非遗文化如何传承提出了观点和对策、

>>>嘉宾观点

廖伟阳:文化传承以人为本,产业向标准化、系统化发展

广东省广府会会长廖伟阳在座谈会上表示,文化传承首先以人为本,然后才是基地、企业和党政机关的鼎力支持。

广府会为鼓励对龙舟文化传承事业发展中作出贡献的能人智者,今年的5月31日向苏志均、苏应昌、简炽坚三位授予靠前批“广府龙舟文化传承人”荣誉称号,并与车陂街道共建了“广府龙舟文化研学体验基地”,授予“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为“广府龙舟文化展览馆”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同时,广府会、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双方将加强合作,共同发现、挖掘、培育更多的广府龙舟文化传承人,共同打造研学、修学、游学的广府龙舟体验基地、产品和文化网点。

文化事业的发展实际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是产业标准的发展。广府龙舟文化发展必须依靠广府龙舟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依靠专业人士,创新智者,敢为人先的斗士,全力以赴以广府民系为土壤,广府文化为养分,培育孵化出广府龙舟文化产业队伍和体系,研发设计出广府龙舟文化标志和构件,设立制定广府龙舟文化产业标准和系统。

张剑涛:龙舟,“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共生体,文化是体育旅游的基础

广州市龙舟协会副秘书长张剑涛在交流座谈会上表示,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从1995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成为一项广州标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比赛是由来自全球各国各地的运动健儿举行“标准龙”比赛,20人的“标准龙”是为了适应外国队伍参赛而产生。但是龙舟传统文化是这项大型体育运动的基础,传统文化不能够丢,真正的龙舟精神是传统划坤甸木龙舟,是需要60-70人**协力、奋勇向前的团队精神。文化是体育的基础,体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带动当地旅游才能形成有效收益。体育运动离不开经济,所以能够真正使这项运动发展起来,从根本上来讲,是离不开传统龙舟文化的同步发展、离不开龙舟新形态发展、离不开龙舟文化创意发展,从而带动文化旅游的经济发展,成为“一区一品”的亮丽地标性名片,进而吸引国际友人、各地游客共同参与这一项运动。

龙舟文化发展是一种风俗传承,这是一定要保留的。传统龙舟文化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体现。龙舟文化植根于中国农村,它的内涵表现为氏族同胞的归属感、血脉的同根同源,在大城市经济发展大潮下,能够把这一传统观念保留传承下来,是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的精髓所在,一定要保留下来。这样才能发挥出龙舟文化中的“一水同舟、守望相助”的核心价值,**协力推动文化、体育、旅游三大产业的共同发展。

刘凤仪:“产业互融,文旅结合”是活化非遗的“良方妙药”

企业代表刘凤仪总经理在交流会上分享了其企业的发展案例。纳德利龙舟基地的原型是纳德利龙舟造船厂,船厂多年来向全国各地制造供应比赛专用的复合材料“标准龙”。据介绍,最初搞龙舟基地的初衷还是“以龙会友”为主,希望能为龙舟“发烧友”提供一个活动、训练场所。据了解,今日的纳德利龙舟基地已经成为了一个当地小有名气的文旅景区。基地内风景优美,设施齐备,除了给游客提供龙舟训练外,还配备龙船饭体验、小型的龙舟展示馆等。多年来,船厂造船的大部分收益都用于基地设施规模建设,陈啟光表示,公司的收益比重慢慢由生产实业向文化旅游服务业转移,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绿色生态、文化旅游的相关政策,这样“两条腿”走路,相辅相成,有效开拓公司不同领域业务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也是实现活化非遗的重要探索之路。

苏志均:“传统为魂,创新为根,市场为本”,文创是活化非遗的“金钥匙”

天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苏志均在座谈会上,将“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的活化经验做了分享。从文化展馆的最初区域设计上看,就已经看到其在非遗活化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展馆分为了三大功能区域。靠前,文化展览区,用于展示车陂古村落文明、车陂龙舟文化与历史的发展与现状、广府传统端午民间习俗、传统龙舟构造及制作工艺等全方位科普介绍。第二,众创空间区,此区域给到许多与龙舟相关的文创团队、文创产品等一个有效的展示及营销平台。第三,多功能演示厅,此区域能够给龙舟文化搭建对外宣讲、文化交流、技术教学等交流平台。“科普教育+文化创意+对外交流”是展馆建设之初的设计定位和发展方向。

苏会长强调,展览馆不是陈列好展品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是要“活”起来、“动”起来、“运转”起来,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需如此。参观展馆是为了让年轻人对文化和历史得到认知,但文化与历史的沉闷、枯燥的,必须要有一些能吸引游客观众注意力的东西,那就是文化创意。文创产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动能,趣味性设计、观赏性和实用性强的文创产品,大大拉近文化与生活的距离,文创产品的输出,不单对于品牌知名度有更好的提升,吸引年青一代对非遗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此外,文创确实也给非遗传承带来有效的经济来源,促进了非遗文化持续、循环的发展。有了内容、有了“产品”,再对外交流、宣传推广,就是这样,“科教+文创+外宣”形成了龙舟展馆发展的有效闭环,不断培育新一代的“龙舟接班人”、不断孵化和壮大龙舟文化创意队伍、不断开拓和发展龙舟文化产业经济,最终实现活化龙舟非遗的长远目标。

苏志均还特别分享了“同舟杯·龙舟文创设计大赛”的活化经验。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非遗项目,推动天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保育龙舟传统与广州本土民俗文化,彰显独特的文化魅力,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的要求,并结合天河区区域文化特色,特别开展了首届“同舟杯·龙舟文创设计大赛”。

大赛作为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今年的新增版块,横跨5月至12月,力争打造下半年文创跨界新形式,形成2019年广州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地标。通过向社会各界征集龙舟主题的文创设计作品,号召大众关注并积极参与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旨在创造天河区更加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的文创环境,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志均表示,“同舟杯·龙舟文创设计大赛”是一次为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时代共融发声献力的可贵尝试。大赛丰富了车陂龙舟文化的内涵,以新的形式续写新时代的车陂故事,让大众了解龙舟知识,让古老民俗与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传统文化重焕新生活力。

新时代下的“扒龙舟”,已经不单纯定格于端午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在“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现在已成了全年开展的“文化+体育+文创+研学+旅游”综合活动项目。2019年,车陂已成功举办“一水同舟•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一水同舟•七夕中元文化周”以及即将在9月24日至10月13日举办的“一水同舟•广府龙舟交流季”、12月颁奖的“同舟杯”龙舟文创设计大赛等一系列大型品牌活动。

【记者】郑洁琳

【摄影】孔剑锋

【作者】 郑洁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商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