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普研究院【理财师必须课程《揭开资产配置面纱》-学习笔记】
前言
昨晚是探普TOP10特训营的第二讲,陈科总(探普研究院负责人)这么《揭开资产配置面纱》的课程非常精彩,原本设定的是一个40分钟的小课,但还是讲了90分钟。当然,这样的拖堂大家都是欢迎的。
鉴于内容实在精彩,必须整理下来。一方面自己可时常回看、温故知新;另一方面也算赠人鲜花、手留余香。
1. 国内个人投资者的习惯偏好
这是四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直接写出来大家也可以对号入座一下。有必要说下第二条,就是对于择时的热衷。基本上很多讨论投资的微信群中,择时是一个高频词。并且,当前财富行业对二级市场证券基金的营销逻辑,就是要理财师能够进行择时判断。
事实证明,择时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数据表明,投资市场中择时对收益的贡献度并不大。
为了进一步说明择时是一个伪命题,需要增加两个概念:① 什么叫择时带来的收益?② BHB理论,出自Brinson、Hood、Beebower在1986年发表的论文《Determinants of Portfolio Performance》。
先说靠前个问题。
假设投资者在时刻T0买了股票,接着股票上涨了10块钱。但是到了时刻T1的时候,不涨了,这时候他精明地卖出了股票买入债券,结果债券又涨了5块钱。这5块钱,可以看做是“择时”的收益。
再来看另一种情况,一个资产组合中同时有股票和资产,在T0时刻股票上涨了10块钱,到了T1的时候,股票涨不动了,但债券开始涨了,赚了5块钱。这5块钱,则成为“资产组合”带来的收益。
定义了“择时收益”之后,就可以引用BHB论文结论了。
大致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通过对91只美国大型养老基金10年(1974~1984)的季度投资组合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平均来看资产配置策略可以解释投资组合收益波动的93.6%……择时可以解释1.7%……”
选股策略的比例是多少呢?猜一猜!
2.5%!
无数学术研究和实际数据都已经给出证明了:不要在择时上动心思!
游弋在这个市场里的专业选手,哪个是靠高抛低吸的?
2. 收益和风险的度量
度量这两个字很重要,意味着被度量物体的具体情况是可以量化的。宇宙大爆炸发生之前,这个世界是无法度量的,因为没有“彼”和“此”,有起点终点才能描述线段,有线段才有距离。如果给距离加上了方向,就变成了向量。能够测度,非常重要!
如果一件事情的结果是无法度量的,准确的说法叫做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不可知(未知)。严格来说这种情况不能称之风险,因为风险是可以度量的。
风险怎么度量呢?
如果某个投资预计收益是100,结果出来是98,出现偏差了,比预期的收益少了“2”,这就是风险。
对风险常用的度量是,风险=收益的方差
方差和期望在大学本科统计学、概率论里都有,找不到可以百度知乎。难度不大,但不要被卡住,一定去要搞明白。因为资产配置涉及到的投资组合理论中收益、方差、期望是核心词。
3. 资产配置的吸引力
资产配置的作用可以概括成三个:
靠前个,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风险。
第二个,风险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收益。
可能你已经发现了,前者符合风险偏好小的群体,后者则更符合风险偏好大的客户。
第三个更厉害,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收益!
不多说,直接上图:
数据时间轴:2002-12-31 到 2019-12-31
比较对象:60股/40债组合(左图),中证全债(债券),沪深300(股票)
数据上看,60/40组合收益比纯股和纯债高,但风险比纯股小,比纯债大
说白了跟全股比,风险更小,收益却更高(第三条);更全债比,虽然风险大,但收益更高。
右图是风险平价组合,也呈现出这样的表现。
4. 为什么组合能够降低风险呢?
把上述股债组合用数学表达出来,a=60%,b=40%
这样得到:组合的收益 = 60%股票收益+40%债券的收益
组合风险也从原来单证券的收益方差,变成股票收益的方差和债券收益方差的线性表达式
看上图红色字“2abCov(X,Y)”表示为股票和债券的协方差Covariance,关键焦点就在协方差上。引入协方差的计算公式:
如果X和Y之间没有相关性,那么E[XY]=E[X]E[Y],得到Cov(X,Y)=0
这样可以得到:σ2(P)就比单独一个资产的方差小!
如果Cov(X,Y)为正,就会使得组合的方差也变大。说明虽然分散了投资,但风险并没有很好地降低。实际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客户配置了高毅、景林、淡水泉一堆股票多头,策略之间的相关度很高,协方差就很大。
反之,如果X和Y完全负相关,这时Cov(X,Y)变成负值,就会更加降低组合的方差,比如大家熟悉的市场中性策略。
理解组合方差和相关性之后,对于这种图就会更有感觉。中国市场上大类资产的相关性图标:红色表示正相关,绿色表示负相关,颜色越深程度越高,白色表示不相关。
可以看到,股票之间的相关度比较高,也就是说即便把资金分散在不同的股票上,不同的板块上,整个组合的方差依旧比较大。股票和债是负相关,商品和股票、债券相关度也很低。这是资产配置前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
5. 资产配置理论的演变
1)在马科维茨之前,并未建立成体系的投资组合理论。那个时代对于资产配置难道是一张白纸吗?
事实并非如此,流行两种分散的理论,其中之一就是刚才例子里提到的60/40组合;还有一个叫做恒定混合,即按照同等的比例分配,每个资产配置1/n,其中n为资产类别的数量。
别觉得这东西古老就不好使,并且这两个方法在某些地方非常符合逻辑,到今天依旧被沿用。比如中国靠前只量化私募基金管理人申毅投资,其所使用的策略中就有恒定混合。此外,日本国家主权基金,挪威养老基金也使用这个策略,实际的业绩表现未必就不行。
很奇妙是不是?
这是因为,无论60/40还是恒定混合,其核心叫做“再平衡”。理解了这个逻辑,就能明白为什么这类策略可以经久不衰。
假设你手上有100元,分成两份,按照60/40原则,其中60元买股票(1元/股),40元留作现金。年中的时候股票涨到了1.5元/股,这样股票值90块,于是你发现股票和现金的金额比例已经不是60/40了,而是90/40。为了维持60/40的策略核心,必须把股票抛出一部分变成现金,使得整个组合重新变成6:4的比例,这个动作就叫做“再平衡”。
于是你以每股1.5元抛出8股,这样股票变成了78,现金变成了52,两者比例还是6:4。到了年底,股票又跌回到1元/股。这个时候把手中的资产加起来得到60+52=112元,赚了12块钱!(年中抛出而得到在12块)
另一种情况:如果年中的股票跌到0.5元/股,股票价值变成了30元(60股),同样你要调整比例,从现金中拿出12块钱买股票,可以买24股,这样股票价值42,现金28,比例还是6:4。年底股票涨回1元/股,84股股票价值84块,再加上持有的现金,还是112元。(当时买入的12块)
从图上看,这两种情况会更加清晰:
再平衡的核心秘密并不复杂——帮助你逢高了结,逢低买入。
2)1952年,马科维茨的一篇论文,奠定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这个理论反复研究两样东西,那就是收益和风险的关系。
①当风险恒定的时候,收益最大。可以用数学表达成:
②当收益恒定的时候,风险最小。可以表达成:
把①和②联立,可以得到一条曲线,就是下图红色的曲线,叫做有效边界Efficient Frontier,也可以直接翻译成有效前沿,在这条曲线上满足①②的要求。
投资和人有关,因而需要考虑投资者效用函数,也就是投资回报带来的真实感受。理论上是二次函数,如果是一条中线,则说明投资人风险中性,风险和收益都是成倍放大或者缩小。而事实上,很多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人类对于风险偏好的效用函数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想要详细了解的可以查询Daniel Kahneman 和Tversky的论文和书籍,以及实验记录,比如彩票实验等。
上图是两类人的效用函数,左边属于风险偏好,右边是风险厌恶。随着环境不同,个体的效用函数是会发生变化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在2015年上半年中国股民群体普遍风险偏好,到了端午节之后又普遍风险厌恶。
除此之外,效用函数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人类总是在追求最大化。所以可以表达为:
这个公式中,风险偏好还是厌恶和λ有关,如果λ等于2,可以看做是风险厌恶了,如果为4则是非常的风险厌恶。
让我们回到收益和方差的那张图(下图),蓝色的曲线就是投资人的效用函数。可以观察到,蓝红两条曲线有个切点,说明同时满足风险恒定时收益最大,收益恒定时风险最小,以及效用最大。这个切点自然就很特殊很重要了,也就是最优组合。
这个图形说明了最优组合是存在的,并且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3)风险平价模型-Risk Parity
核心意思是,配置的时候是根据风险来决定各类资产的权重比例。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由于一个组合中好多资产,我们必须确定每个资产对整体风险的贡献度。
简单的推导如下,但不用去深究。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分配50%股票,50%债券,虽然权重相同,但50%股票带来的风险显然比债券多(对方差的占比超过50%),所以在配置的时候应该根据风险来调整。
6. 资产配置的实战步骤
可以分为三个层,重点在最开始的目标设定,如果没有准确详尽的信息,配置方案和落地就很难进行下去。
得到足够的信息之后,资产大类方面不会刻意排除某一类,只是会根据大环境在比例上进行调整。SAA层面涉及到5~10年,并且要注意的是模型使用不仅仅是上图描述的三个,并且很多模型在使用之前需要优化。TAA是短期层面,考虑的时间轴是6~12个月。但这并非必须的,只有在突发事件/机会下才会动手。并且TAA和择时是有区别的,择时最主要的还是非此即彼,而TAA是比例调整。
配置落地之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再平衡。从长期来看,总是遵循一个客观规律,那就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梳理统计上叫做均值回归,即长期结构下很多事情符合正态分布,大概率分布在均值附近。根据这个规律对配置进行调整。
这里就涉及到业绩归因,用来解决收益与预期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另外对于调整要观察是基本面发生了变化,还是市场短期变化(情绪之类)。前者需要调整战略,后者需要调整战术。
需要补充说明一下:资产配置与宏观的关系
有些伙伴会把资产配置和宏观板块轮动混淆,其实两者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宏观分析对于资产配置的作用是用作收益预测,然后再根据预测的结果构建组合。并不是通过对宏观环境、政策的研究和预测作为交易的依据。
*7. 补充资料:桥水的例子
桥水对冲基金的特点:①不做择时;② 不依赖宏观预测;
8. 中国大类资产表
可能跟其他研究机构的分类不同,不做评价,下图仅供参考
9. 投资建议和思考
1)过去经济高速发展,单边all in方式可行,并且收益不菲。比如2010年后卖信托,20年里的房地产投资,科创板股票等。
2)经济下调+全球格局剧变,资产回报率下降,风险上升。非标爆雷只是大形势下的一个结果。
3)当前高净群体中依旧有很多超配在固收和信托上,并已经形成路径依赖,认为过往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并延续。
4)近期市场上的风险事件显示,整体经济处在新旧交替的阶段,未来可能出现更多颠覆常识的情况。
5)资产配置必要性提升
最后教一个***话术:过去会说投资环境不好,收益下降,风险上升。用另一种表达是,投资有效边界向右下方收敛(情况变差),反之可以说有效边界正在逐渐向左上方扩张!
希望学习过这堂课之后,理顾伙伴除了风险和收益,还会说一说方差和期望等词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