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有什么特点?黑鱼品种及图片大全
黑鱼有什么特点?黑鱼是黑鱼的俗称。乌鳢属鲈形目乌鳢科,是乌鳢科中分布广、产量高的一种。又名乌鱼、生鱼、富贵鱼、蛇鱼、乌鳢、黑鱼。
黑鱼的形态特征
乌鳢前部呈圆柱形,后部呈扁平状。头部较长,前部略扁平,后部略凸起。吻部短而圆钝,口大,口在末端,裂隙略斜,延伸至眼后部下缘,下颌略突出。牙齿小,上下颌呈带状,下颌两侧牙齿坚固。小,上侧,在头的前半部,非常接近吻部。两对鼻孔,前鼻孔在吻部呈管状,后鼻孔是眼睛上方的小圆孔。鳃裂较大,左右鳃膜愈合,与腮不相连的鳃耙粗而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鳃上器官,可以呼吸空气。
身体颜色为灰黑色,后脑勺和头顶颜色较深,腹部为淡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头侧有两行黑色斑纹。奇数鳍有黑白斑点,侧鳍灰黄色,有不规则斑点。全身布满中等大小的鳞片,圆形鳞片,头顶布满不规则的鳞片。侧线是直的,肛门上方有一个小的扭曲,向下移动两排鳞片,在体侧中间运行,然后延伸到尾部。
背鳍相当长,几乎和尾鳍连在一起,没有硬刺。它从胸鳍的基部开始,靠近吻部。腹鳍短,始于背鳍第4 ~ 5鳍底部,末端不到肛门。胸鳍呈圆形,鳍尖延伸至腹鳍中部以外。臀鳍比背鳍短,从痛鳍的第15 ~ 16鳍条以下开始。尾鳍是圆形的。肛门位于臀鳍的正前方。背鳍49 ~ 54条,臀鳍32 ~ 38条。
鱼鳔是单室的,细长,前端圆,末端尖,延伸到臀鳍基部以上。胃呈囊状,有2个幽门垂下,厚而长,约为肠的1/3。肠短而呈双曲线状,长于体长的一半。
黑龙江亚种的主要特征是:背部深绿色和黑色,体侧黑色和绿色不规则,背鳍和尾鳍颜色与背部相同,胸鳍和臀鳍颜色较浅。
乌鳢与乌鳢的主要区别是:乌鳢较长,乌鳢碗较短;两个头顶部的斑纹也有明显的区别:乌鳢头顶部有七星斑纹,斑鳢头顶部的斑纹与“188”相似。另外,黑鱼的头更长,更像蛇。
分布范围
在国外,黑鱼主要分布在朝鲜南北。乌鳢在中国的地理分布非常广泛。除西部高原外,还有长江到黑龙江的大量地区,云南和台湾省省的少量地区。
生活习惯
乌鳢是一种淡水底栖鱼类,通常栖息在水草丛生或水底泥泞的水域,遍布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水田等水域。对水中的环境因子,特别是对溶解氧、水温、水质有很强的适应性。当水体缺氧时,它可以借助鳃上腔的辅助呼吸器官在水面呼吸。乌鳢可在0~41生存,16~30是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春季水温恢复到8以上时,一般在中上层水体活动;夏季,乌鳢多在上层水体活动;秋季气温低于6时,黑鱼游动缓慢,常潜伏在水层深处。冬天水温接近0时,会埋在泥土里过冬。因为它的跳跃性很强
乌鳢是一种肉食性鱼类,性情凶猛,食量大。猎物通常随着鱼的大小而变化。幼鱼主要以轮虫、腕足类、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幼鱼主要以水生昆虫、小鱼小虾等的幼虫为食。成鱼捕食各种小鱼小虾。不同水域的捕食性鱼类差异较大,但大多数都是该水域的优势种。如黑龙江的黑鱼主要捕食鲫鱼、鲤鱼、雅罗鱼、鲳鱼、黑鱼等;长江流域的主要鱼种有泥鳅、泥鳅、鲫鱼和鳜鱼。况且黑鱼也有自相残杀的习惯。乌鳢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夏季水温高时,乌鳢的食量很大。当水温低于12时,它就会停止进食。
以及生殖和发育。
不同水域乌鳢的成熟年龄不同。长江水系在第二纪成熟,黑龙江水系在第三纪成熟。南部海域产卵期为5-7月,北部海域为6-7月。乌鳢的产卵场通常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水生植物聚集的地方底质通常是淤泥;(2)避风浅水、静水或缓流水域。繁殖季节,亲鱼会在产卵场成对活动,非常活跃,经常跃出水面,在水草中哺育卵巢,雌鱼和雄鱼都在这里的腹部排卵和射精。乌鳢属于一次性产卵型。产卵后,一对亲鱼或只有雄鱼潜伏在产卵卵巢附近守护幼卵,防止其他鱼类或蛙类靠近,以免后代受到伤害。卵孵化后,幼苗长到3cm左右,活动范围开始扩大。此时,亲鱼和幼鱼聚集在一起,成鱼跟随并保护在鱼苗周围。经过20天左右的守护,仔鱼在幼鱼阶段开始分散,随后亲鱼停止其幼鱼保护行为。
乌鳢的卵数约为10000 ~ 30000个。卵漂浮,油黄色,游动,不粘,卵径约2.0 ~ 2.2毫米,刚羽化的幼虫体长约4.1毫米,黑素细胞遍布全身。油球使身体前端明显增大,形似蝌蚪,常卧水面。孵化后38小时,全长约6mm,胸鳍、鳃裂和口已经出现。孵化后五昼夜,幼虫体长达7.4 ~ 7.5毫米,卵黄囊数次消失,开始游动和摄食。孵化后32昼夜,幼鱼总长达到15.5mm,幼鱼的背鳍、胸鳍和臀鳍已经有鳍。